新聞中心
- 聯(lián)系我們
-
地址:浙江省金華市永康街999號
電話:0579-83737100
傳真:0579-83737128
郵箱:hr@zjjpjs.com
網(wǎng)址:www.projector-online.com
- 新聞中心
有一種美味,叫媽媽做的土索面
婆婆是江西人,習(xí)慣了一日三餐吃米飯,幾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動,這讓我時常想起遠在老家媽媽的手工面。媽媽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巧婦,就連名字里都帶了一個“巧”字。還在很小的時候,外公就要求她精通了女紅,織帶、繡花全不在話下,另外還有一項出名的手藝,就是做我們當(dāng)?shù)亟?ldquo;土索面”的手工面條。
小時候的我并不知道做土索面原來是一項繁雜的手藝,沒點靈性的人是做不好的。我只知道每當(dāng)媽媽做土索面的時候,我就不能跟同村的小伙伴們漫山遍野地瘋玩了,因為我要留在家里給媽媽幫忙。對于當(dāng)時不懂事的我來說,內(nèi)心是排斥的。
每次媽媽做面條的時候,都要起個大早,和爸爸兩個人用一個很大很深的用瓦罐材料做的大缸來和面。和好面后顛來覆去地摔打揉搓,在他們合力不斷不斷的摔打之后,一百多斤重的面粉和著鹽水變成了一個光滑如鏡的大面團。這是整個做面過程中最考驗體力的工序,每次都能把爸爸媽媽累得滿頭大汗。
之后就是讓面團發(fā)酵。發(fā)酵好了之后,用鐮刀把面團從外往里割成一條盤著的長蛇狀,再放到一張很大的面板上均勻地搓成長條狀,再盤到籮筐里,繼續(xù)發(fā)酵。發(fā)酵好了之后,把條狀的粗粗的面棍左右交叉上到一根根長長的竹筷子上(土話叫“面筷”),然后又繼續(xù)發(fā)酵。在這個過程中,需要對它們進行不斷地拉抻。在這之前的工藝,全是在室內(nèi)完成。接下去就該輪到我出馬啦!我負責(zé)的工作,就是幫媽媽把發(fā)好的面棍運送到室外去,交給大人裝在一個高高的面架上,繼續(xù)拉抻,直到把粗粗的面棍拉成細細的面條,再曬干,折成整齊的一截截、入筐。
土索面跟普通面條****的區(qū)別,在于它的制作是用鹽水和面發(fā)酵,而且必須是粗鹽。也正因如此,它對制作的氣溫也有著特殊的要求,既不能太冷,也不能太熱,還不能濕度太高,才能充分發(fā)酵,并確保它的細度和干度。也正是因為土索面自帶咸味,才有了它特有的醇香口感。我媽媽確實是做土索面的高手,她做的面條總是咸淡適中、細長如絲。
沒有經(jīng)歷過做土索面的人,根本無法想象簡單的面條,需要至少經(jīng)歷十幾道缺一不可的工序。任何一道工序火候沒有到位,都會影響土索面的品質(zhì),其中最體現(xiàn)水平的工藝是發(fā)酵和拉抻。小時候的我總是盼著送運面棍的活兒早點結(jié)束,我可以繼續(xù)找小伙伴們玩。甚至有一次,為了早點去玩,我竟偷偷把幾支面棍塞到了雜物堆里,直到發(fā)毛了才被媽媽發(fā)現(xiàn),至今成為大人們的笑談。
媽媽的另一項手藝就是燒面條。每逢春節(jié),表兄弟姐妹們來家里拜年,最愛吃的就是媽媽燒的雞蛋面(土話叫“爽面卵”)。先把雞蛋煎成兩面金黃,用香菇、大蒜葉子炒上媽媽親自腌的豬肉作澆頭,再用土灶大鍋燒開滾水,下面?粗鏃l、青菜隨著開水在熱鍋中翻滾,面香、肉香和豬油特有的香味早已四下彌漫開來,饞得我們口水直流,恨不得面條早點出鍋。
現(xiàn)在大家的物質(zhì)條件都好了,誰家也不缺啥好吃的,但每次表兄弟姐妹們上我媽媽家拜年,他們還是點名要吃媽媽燒的爽面卵,每次都是面條連著面湯一大碗的下肚,吃得心滿意足,吃得回味無窮。工作了之后,在老家的時間少了,能吃上媽媽親手燒的手工面的機會也少了,給媽媽做面條打下手更是成了奢望。盡管做土索面要花費媽媽很多心思,但她總是每年樂彼不此地給我們做著,吃的吃,帶的帶,送人的送人。而期待媽媽做的土索面,也成了吃過這個面條的親戚、朋友們每年的念想,其中就有我的婆婆,一個原來對面食從不感興趣的老太太。(周海娟)